元始說先天道德經註解卷之二
元篇一千言章
第一章一百五十九言
妙元元妙,神元元神,真元元真,道元元道,德元元德,元德復妙,與物返矣。
妙、元、神、真、道五者,各有淺深,乃學道者之分量。此元之妙,非妙之妙。此元之神,非妙之神。此元之真,非妙之真。此元之道,非妙之道。此元之德,非妙之德。眾人自德散而為物,真人自德返而歸妙,道與物返,物與道返,故曰順之則為人,逆之則為道。
元非元,妙形之先。形非形,混然而成。妙元惚恍,忽然有象。妙元恍惚,忽然有物。物象杳冥,忽然有精。精元含神,忽然有真。非色之色,素樸含明,無狀之狀,無象之象。
元之所以為元者,非元也,乃妙形之始。形之所以為形者,非形也,乃混然而成。道自妙降而為元,始有恍惚之狀,故曰妙元惚恍,忽然有象。妙元恍惚,忽然有物。物象出於杳冥之間,而有至精者存焉。精全為神,神一為真,會真集神,為元之體。故其體有明有色,有象有狀,此色與明,狀與象,具於吾之本始無作之者。由有微心,吸撮塵象,塵集成根,遂喪本象,及與本明,至人迥脫根境,復還元明。故見非色之色,素樸含明,無狀之狀,無象之象。
元之大象,寥廓幽光。元和之鳴,元元獨聞。元象之形,元元獨見。
元之象,非物之象,寥廓幽光,物不可得而窺,故元和之鳴,唯元獨聞。元象之形,唯元獨見。
元元之元,真祖真母。帝先道始,象之元紀。吾始元元,元於元紀,復歸吾始,吾不見吾。始孰雲吾元始,是謂始終,元紀之元。
妙不可見,至於元始有可見之漸,故以元之元為真祖真母。帝先道始,有象之初,紀道至是,始露一髮矣。故吾始於元,漸有可紀之狀。雖漸可紀,復歸於始。吾且不知吾之始,而況於他哉。是謂始終元紀之元。言始終者,道在元方,有始之名。物終則窮。元紀之元,始於元,終於元,元元不窮。無始無終是始終,元紀之元。
第二章一百十四言
元元胎光,九元之始,八卦之先,胎光始元,明明赫赫,恍恍惚惚,元元始光,妙生真有。
至人自妙出元,漸露光景。人之三魂,一為胎光,故元元為胎光。凡數自一至九而止,若十則復為一。故大數止於九,九數皆起於元,故曰九元。九元之始,則一也。八卦之先,則乾坤為陰陽之祖,在易為太極,在乾亦為元,在人為胎光。胎光始元,明明赫赫,恍恍惚惚,皆元之始光之謂也。物自始光,即喪道本,故《佛書》謂之元明,故曰元明。照生所,所立照,性亡若至人,則始於妙無,出為妙有,蓋自妙而降,則粗道自元,而妙則神,此其所以不同。故曰妙生真有。
元顯元藏,黍珠中大象。元起元沒,黍珠中巨物。元以大象,含萬象。元以巨物,吞萬物。
物至於有形,則不能以大入細,以細藏大。元本於性而未入於形,故可以顯,可以隱,如人之夢魂遊形中,而大地山河,無不有也。人物徒役,無不彰也。故若以形會,則兩黍不能以相容。若以性會,則黍珠中大象,不足以為怪矣。蓋由大象非象,故含萬象。巨物非物,故含萬物。聖人既論此理,又時顯其跡,以覺方來。欲以破形相之粗而昧者,但以神變目之甚者,又疑為詭幻。此釋氏所以薄世論而不近,良以此歟。
象中象,元非元,物中物,一非一。
象中象是元非元,物中物是一非一。何以故。元之妙能,使未至於元者,隨元而化。一之妙能,使未至於一者,同一而處。此聖人既以成己,又以成物也。大象藏於黍珠之中,大象未必盡元也。彼雖未至於元,然以吾之元,而加彼之元,則彼亦以元化。如李廣之射虎,不知其為石,周處之斬蛟,不知其為水。彼以一至之心,而石與水尚從而化,況吾之妙元而不可以化物哉。故曰:元非元,一非一。
元象之元,含光自然,元元胎光,吾所謂象。
元元之始,含光自然。釋氏謂之覺明,道家謂之胎光。釋氏覺明謂之所,道家胎光謂之象。性覺必明,明則亡所。胎元必光,光為妙象。妄為明覺所立,覺亡象而成形。胎光光廢佛,以覺明明而無所道,以胎光光而象妙。妙象之象,覺明之明,是為道本。
物之真元,元母之先,道生道生,吾不能自生,吾元元之母。
物之真元,非元也。唯本妙而後生元,故曰元母之先。元母者,謂妙也。及妙生元,元又降而生道。申言道生者,言元生真,真生神,及神而後生道。雖至於道,愈降而生物。若原其生,則不然,竟非其自。若推其自,必元元之母,妙之本始,然後能生物。所謂妙者,乃本始如如不可得而生死者也。
第三章一百言
胎光元元,元元胎光,吾始元元,神視不見,神聽不聞,神神不遇,神不可得。故曰:不同,神而後知始。
胎光之始,莫見其眹,莫聞其音,各各自知,無相見者,故曰神神不遇。是謂不同此之不同,物物如是。然物不能為主宰者,以其神不全,而又為物轉也。方是之時,雖未有聲色臭味之交,而六種識心已具於胎光元元之內。至人以神為主,故六種識心不隨根塵,俱以神化,為一精明。眾人神鑑不全,六種識心重者先受,既傳一根,同根同染,轉入生死,胎光益微。故曰:神而後知始。
吾始於元元,無方妙天,吸光化妙。元元吾始,妙母開戶,乘光繼元。用在恍惚,道在綿綿。
孟子曰:盡其心者知其性,知其性則知天。從孟子之說,是心之外有性,性之上有天。《易》曰:窮理盡性,以至於命。從《易》之說,是理之外有性,性之上有命。孟子所謂天,即《易》之所謂命也。古之達者,或以為見獨,或以為無何有之鄉,極世之語言,不過如此。然所謂天果何方,所謂命者果何物耶。至此《經》又謂之無方妙天,方胎光在元元之中,炳然獨耀。吾不知其處,亦不知其際,非無方妙天,而何根塵銷落,吸光化妙,神用不測。眾妙所出,故謂之妙母開戶,乘光繼元。萬神自生,用在恍惚而不可執也。道在綿綿而不可絕也。非天下之至神,其孰能與於此哉。
無取無捨,無為自然,吾不知其自然。元始元生,混然而成,妙極元得,元始自然。
元元之中,吸光化妙,混生萬神,恍惚乘光,妙有開敷,亦不捨無而取有,亦不拾有而取無,悉皆無為自然之用。亦不知其自,亦不知其然,混然而元成,妙極而元得。故曰:元始自然之道,如是則妙,亦元元亦妙。
第四章一百二十六言
清濁交混,陰陽一元。非清而清,元清生濁。非濁而濁,元濁生清。非陰元陰,非陽元陽,元道斯在,陰陽同生,清濁孰能名。元清元濁,陰陽亦然。
元者,清濁始交,而未分陰陽,同為一元。《易》曰:一陰一陽之謂道。一陰一陽者,陰陽未分之謂也。自陰陽未分,而繼之以善。自善而後,繼之以性。性立而後物成,世未有性未成而善先成者。故《易》所謂道所謂善,皆物之先,非善惡之謂也。方其清濁交混,陰陽同元,則非清非濁,非陰非陽,相交以性,而不交以形,故元清含濁,元濁含清,元陽含陰,元陰含陽,猶水火之不相射,清濁同源,陰陽同生,孰能名之哉。
妙象元象,妙聲元聲,聲象不可得萬物之根,萬物之靈。吾所謂一而非一,一而未彰。吾所謂元而未元,元而未常。
妙象妙聲,唯獨聽者可得而聞,獨見者可得而視。其聲其象非象,人所可得見,所可得聞。故為萬物之根,萬物之靈,方其為元也。謂之數之始,一之祖。然其實未彰,一猶未見。謂之形之始,常之祖。然其形未見,常猶未常。聖人體之,謂之無名。
元一含妙,妙元流光。流光含氣,元妙之常。吾曰元常之道,道法元常。
氣、形、數,三者之在妙有。非有非無,流光為氣,氣結為形,形見為數。古之至人,體於妙無,出為妙有。曷嘗無是三者,然亦竟非有也。蓋流光之氣,非陰陽所感。妙氣之形,非假合所造。形見之數,非一二可求。故入而為太虛,出而為妙有,分形散氣形千萬,不為有餘。歛景吸光形閉藏,不為不足。是謂元妙之常,道法元常,故不可致詰。
第五章一百六十六言
陰陽之妙,清濁之杳,杳妙相因而元生。
陰陽同源之謂妙。清濁相容之謂杳。陰陽以氣相同,清濁以形相混,妙氣同為無氣,妙形同為無形。故曰杳妙相因。
元含萬象,萬象含元。萬象生元元,元元生萬象。
元含萬象,而非形也。萬象生於元,而非物也。古之至人,反身而誠,則萬物皆備於我。致中和則位天地、育萬物,皆在吾中和之中。釋氏謂意生身者,身隨意生,非造所造。即道家靈光八耀,混生萬神,而如意所生,迅疾無礙,乃至種類俱生,無所不有,不可計數。此之謂元元生萬象。
神不知神,真不知真,道不知道。吾元始於虛無,道隱無名,真隱無形,神隱無靈。吾神爽靈,吾真幽精。神隱無靈,無靈至神。真隱無形,無形至真。道隱無名,無名至道。三無合元。
元之妙,神隱於無靈,真隱於無形,道隱於無名,故無靈為真神,無形於真真,無名為真道。故曰三無即為元。敷落五篇,非聖人強為之次也。妙者,在道為聖之極,在人為魂之始。非象非物,不死不生,吾之本始,所謂妙也。元為妙之次,在人為胎光。神為元之次,在人為爽靈。真為神之次,在人為幽精。自是以下,則為道。自道以降,性成而形具,故人之三魂,一曰胎光,二曰爽靈,三曰幽精者,義取諸此。《易》曰:精氣為物,遊魂為變。精氣為物,則質具而體成。有成則有壞,物不足以為固,惟魂遊於物,物壞而魂不亡。故《易》謂之變。古之聖人深切著明,所以示人者如此。故妙在魂上,而道在魂下。妙為魂之先,道為魂之降。自道而降,聖人不居。自道而上,眾人不處。眾人所以生生死死,死死生生者,由道降為魄,魄盛而魂衰也。聖人魂盛而魄亡,故與道同遊。眾人魄盛而魂亡,故與物俱壞。由是觀之,所謂三魂者,即此元神真。而七魄者,喜怒哀懼愛惡欲也。全魂即為仙,全魄則為鬼。魂與魄兩立,則為人。此理之自然,聖人復起不易吾言矣。雖然聖人為魂,眾人為魄,此自其既成而言之,若元始之初,魂魄未分,清濁且未之判,則孰為魂,孰為魄哉。及其既分,全則為魂,散則為魄,(氵+公)而上則為魂,流而下則為魄,正則為魂,邪則為魄,真則為魂,偽則為魄,其本同,其末異,故魄亦魂也,魂亦魄也。魄消則為魂,魂消則為魄。佛氏所謂無明即佛性者,此之謂歟。
吾元始之元道,周旋不可妙,妙不可得。自然元妙,上下往來,周旋自然,吾始於元元之元。吾不知其自然元道元德,孰能體吾元道元德,復歸吾元始,是謂還元返本之道盡矣。
聖人體元始之道,以周旋於物,妙藏於形跡之間,和其光,同其塵,不可以妙非,不可以妙謂,在其形跡之間,而形跡亦妙,故妙不可得。上下往來,周旋世故,自然元妙,而不見其徼。蓋吾本始於元之元體,吾自然以應於物,而吾亦不知其自然。如是則不獨元道化妙,而元德亦化妙。巨細心跡,無不妙者,孰能知之哉。由吾雖體道德而出世,復返道德於元始,是謂還元返本之道盡矣。
第六章一百四十八言
元生神,神生元。
元之降為神,神之合為元。神以元而靈,元以神而顯。故上下相生。
吾元自粹,元一旋生,元色未闢,恍惚杳冥。蒼素彤黅舍四象,四象含光。
蒼素彤黅,為四象不言玄者。玄為色之母,無色為玄。元色未闢,其光玄玄。元一者,玄之謂也。由有元一旋生五元,故天一為水。天生水中,水浮天而載地。元之未闢,自然太玄之中,有蒼素彤黅之光,合為四象五元,恍惚杳冥。
吾元始之妙,用一元,非一元,一元之妙。妙生元,元生妙。
妙為元之祖,元為妙之用。自妙入元,故稱一元。一元之用,元妙交相生,不知妙之為元,元之為妙。
蒼素隱顯,左右相元。元光恍惚,元出元入,出入無門,吾不知其元。元彤上下,不皦不昧,上下一元,元法自然。
蒼,東方木色之氣。素,西方金色之氣。木左金右,故曰左右相元。彤,南方火色之氣。元,北方玄色之氣。火上水下,故曰元彤上下。元光恍惚,東西蒼素,有出有入,而不見其門。南北玄彤,有上有下,而不顯其晦。有出入而不見其出入,有顯晦而不見其顯晦,故神用無門,道法自然。
無為自然,自然無為,道在恍惚之先,元元無為之先,孰能體吾無為自然。元因無為,無為因元,因元生自然,吾不知其然。吾元始無為之天。
無為之天,有蒼而非木,有素而非金,有彤而非火,有玄而非水,有黅而非土。有左有右,而非左非右。有上有下,而非上非下。有出有入,而非出非入。有顯有晦,而非顯非晦。有色非色,有象非象,自然非自然,無為非無為,故曰:孰能體吾無為自然。又曰:元生自然,吾不知其然。是之謂無為之天。
第七章二十言
有無上下,左右內外,恍惚杳冥,妙妙中間,元在其中。
物必有有無之數,上下之位,左右之別,內外之界。物之所不能免妙,妙之中元在其間。非有非無,非上非下,非左非右,非內非外,恍惚杳冥,未涉此八者。
第八章一百五十言
元黃始妙,始妙相因。元因黃,黃因元,元始黃始,不知其以。
以道言曰元,以色言曰玄。故元亦玄也。天元地黃,皆因始妙之本。元因黃,黃因元,交相因,交相生,元始黃始,不知其以,所謂以者妙之所也。
不見之色,不聞之聲,妙之又妙,忽然而生。無象之象,無物之狀,妙之又妙,忽然而形。元元見矣。赤素變化,幽黃洞彰,元常造作,元道由生。吾不知其生,無為元黃,妙更之根。
聲色生於至妙,物象成於至妙,忽然而生,忽然而成,無使之者,故赤素變化,火金相剋而相成。幽黃洞彰,水土同處而相剋。是為元常造化。元黃之道,為萬化更變之根。
根生至妙,妙生元,元生黃,黃生元,三一之妙,自然而成。
至人根於至妙,妙生元,元生黃,黃復生元,自無入有,自有化無,妙元黃三而一,一而三。故曰三一之妙,自然而成。
元元又元,中有元黃之道。元始元元之母,元聲元象。吾元元之母,聲象得矣。吾曰此元元,吾不知其元元,道無上。
元中有色,故曰元黃。元元之母,出生色象,故色象以元為母。元元以吾為母。唯吾無母,是謂吾不知其元元。道無上。
第九章一十六言
妙隱元生,道隱妙有,有無相生,神用不窮。
妙隱而元始生,元含至妙道隱,而物始有道,妙有中。妙中之元,元非顯也。有中之道,道非隱也。故元亦妙,有亦妙,有無相生,神用不窮。
元始說先天道德經註解卷之二竟